在学校传统的教育中,一大量的简单算式如“2+3=”都是分别被当做一个算式来看待的,假如把这类算式分别当做一个个特殊的“字”呢?在孩子进行口算的时候,把这类特殊的“字符”当做一个字来“认”,而不是去“算”。孩子只有对算式的定义进行了突破,突破了“算算式”的定义,才能真正认识到“认”比“算”快。
父母要依据自己孩子的学习力,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进行练习,从简单的先开始。
举例。开始练习时,父母可以用手指压住“2+3=”,然后忽然放开手指,然后又压住,让孩子认这个“字”。孩子开始会不习惯,告诉他这类“字”原本是一个算式,假如当做一个“字”来认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这个“字”的结构有的特殊罢了。孩子的思想转了弯,非常快就会“认”这类“字”了。这个“认”与背加法口诀的“背”仿佛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孩子“认”会之后就能开始训练了,父母可以设计一些表格,从简单到渐渐困难程度加强,记录下孩子每一次的速度。
初次做比较口算练习时,让孩子做一张简单的表,记下所花时间,作为孩子原始的口算速度,供将来比较剖析之用。
随后,让孩子“认”下一张比上一张困难程度稍大的表格,需要流畅,在认读时有什么小题不流畅,再继续认,直到孩子可以一口气“认”下来,准确无误。
接着,可以使用游戏的方法,先让孩子做好练习的筹备,父母拿着计时器,发口令“开始”,孩子开始作答,答完喊停,父母将时间记下,日后比较剖析。
每与孩子做一次练习,父母都要与达标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差距。若是小学生,没经过练习,需要孩子一两次就能达标是有困难的,学会一门方法需要反复地练习。
每做一次练习,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以下,看看孩子有没进步。假如进步了,父母应当适合的赞扬,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鼓励,正如在球场上拼搏的球员需要我们的队友当拉拉队一样,父母不可以见到孩子的速度是60秒,而达标时间是12秒就急不可耐,说“真笨”。假如父母是如此的教育态度,那孩子也是做不好的。
每次练习的时间不适合过长,以半小时为宜。假如孩子的兴趣高,就能适合延长练习时间。
为了飞速达标,孩子在答卷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察看孩子的答卷动作。假如孩子在哪一题下笔时稍作停留,那就说明这道题他还没“认”会,还需要练习以下“认”算式,可以单“认”这类没认会的题。
上一次练习与下一次最好相隔一个星期左右,每天做这种练习的话容易使孩子厌烦,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假如孩子主动需要多练,那就另当别论了。
假如让孩子一个人单独训练的话可以可以的,但大部分孩子会感觉无趣,容易产生疲劳感,那样的成效就会大优惠扣。假如父母或邻居小朋友一块参与,则可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成效,学习状况也会因此改变。孩子开心,自然不容易疲劳。假如父母也感兴趣,可以让孩子计时,让他们看一看父母的本领,更能增添乐趣,孩子感觉与打游戏一样有趣,这就是“玩学习”。
数学学习的系统性较强,假如孩子留下太多的问题,一块解决的时候麻烦就大了,假如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学好数学就不难了。
有了练习表,在孩子认字的过程中父母就可以非常快发现孩子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的缺点。在孩子不会认的地方多认几次,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就能培养起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