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雁去无注意”意思是: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停留之意。这里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在古时候,北雁南飞过冬,据了解一般飞到衡阳就会停歇翅膀,栖息于此。由于衡阳已经足够暖和,大雁不需要再往南飞去避寒了,所将来来很多诗人都爱用“衡阳雁”来比喻至远而思归的心情。此句源于一首宋词《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衡阳雁去无注意全诗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注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塞外的秋季到了,这边塞的风光和江南真的是大不相同。南飞的大雁,向着衡阳飞去,没丝毫停留的意思。黄昏的时分,四周吹起了苍凉的号角声,西北边塞飒飒的秋风声、马鸣声、悠悠的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一块在天地间回响了起来。夕阳西下了,群山绵延起伏,青烟在山间升腾,而孤零零城池中,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一个人饮着一杯浊酒,心中不由得想起万里以外的家乡,目前边境的战事未平,我还没打造功业,因此,就不可以早早地作回归的安排。夜深人静了,寒霜铺满了地面,远处传来了悠悠的羌笛声。戌边在外的人都没办法入睡,将军和士兵,头发都已经被霜雪染白了,只能默默地流泪,思念着我们的家乡。
注解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感情深厚,语言浅近自然。词作虽不多,但发展了新的意境,风格豪放。
〔3〕塞下:这里指西北边境。当时西夏统治者时常侵扰。
〔4〕衡阳:今湖南衡阳。衡阳区域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杜荀鹤有“雁知春近别衡阳”的诗句。
〔5〕边声:边地凄凉悲壮的声音,如秋风、胡笳、羌笛、马嘶之类。
〔6〕嶂:形同屏嶂的山峰。
〔7〕燕然未勒:没击败入侵之敌。《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刻。
〔8〕羌管悠悠:笛声悠长。羌管即羌笛,因源于羌(古时候少数民族)地而得名。
有关分析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第一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季。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征,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注意”,在秋季,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事实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块,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中国大陆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察看身边景物的特征的,所以非常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大家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方法回去,由于还没达到打造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缘由。所以他只可以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收获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个时候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愈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很难人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已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讲,它都为宋词发展了一个新的范围,对宋词的进步产生了要紧的影响。
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抚摸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有《范本正公集》传世。